剩下的幾位就比較雷同,編號NO.3的孔伷和NO.8的袁遺是全書最沒存在感的諸侯,分明是來曾經驗。編號NO.5的王匡除了提出要立盟主之外,就剩被呂布追殺了。編號NO.2的韓馥、NO.7的喬瑁、NO.10的孔融、NO.12的陶謙這幾位自身的生存都很有問題,也是日後被上邊那幾個有野心的諸侯侵吞的對象,一個比一個混的慘。唯有編號NO.15的張楊混的曾經好點,可惜在和曹操翻臉的關鍵時刻被自己的部將殺了,死的無聲無息。
盤點完這十六位,我們不難發現,真正想除掉董卓的,隻有曹操這一路人馬。另外十六路別說幫忙了,還都拖後腿。劉、關、張哥仨就是一麵鏡子。袁紹敬重劉備的出身和平黃巾的功勞,因此破例給一個縣令賜坐,這是收買人心的舉動。當然這段被毛版改成了袁紹隻重視劉備的出身。袁術對這哥仨很不屑,認為他們三個是攪局者。隻有曹操把他們三個待若上賓,原因就是這哥仨能打仗,真正可以給董卓帶來威脅。
不過剛出道的曹操很快就發現,這十六路諸侯各懷鬼胎,人人都算計自己那點小九九,根本沒有人願意真正出力對付董卓。什麽方悅、潘鳳、俞涉都是炮灰,這些諸侯手下的大將諸如顏良、文醜、紀靈、典韋等都不曾出戰。仗還沒打完,就開始內訌。最終這十七路諸侯跟董卓並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大戰,不過這些諸侯之間,可是打了個天翻地覆。這個聯盟,最終成了一場鬧劇。董卓徹徹底底成了一位醬油黨,除了曹操,其他人都其構不成任何威脅。最終獨木難支的曹操離開了這個離心離德的聯盟,去了揚州獨自發展。而這些互相了解清楚對方實力的諸侯們,再也不提董卓的是是非非,專注於向盟友開刀。
按理說這個局麵對董卓非常有利,但是董卓並沒有把握住機會各個擊破,一統天下。董卓的悲劇,恰恰源自於當年曹操所獻上的那把七寶刀。朝廷和地方,各有各的亂法。下一節,我們來講述這個混亂局麵下,曹操是如何成功插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