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國子學都是高官子孫,一個個不學無術麽?
《送春》一出,再無人敢小覷國子學,無人敢嘲諷高官後代一蟹不如一蟹。
不是說其他文士的水平就不行,但多數人寫詩,並不是一蹴而就,類似詩僧賈島那般苦吟推敲才是常理——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
這,才是吉念嚴現場出題的初衷。
正常來說,臨時命題的詩作,要比《送春》至少低上兩個檔次,至少還需要雕琢一下嘛。
這才是最絕望的啊!
煙雲姑娘看著兩幅墨寶,笑盈盈的讓丫鬟將嘲白詩置於自己的閨房,讓掌櫃找人將《送春》裝裱,懸於煙雲閣一樓正壁。
賺了,賺大了,有《送春》鎮閣,原本還有些文化底氣不足的煙雲閣,瞬間挺直了腰板。
平康坊的同業可以來比較一下,有幾家拿得出更勝一籌的佳作?
此後一個月,煙雲閣幾乎座無虛席。
除了一睹煙雲姑娘的芳容,更是想目睹傳得沸沸揚揚的兩首名詩。
遺憾的是,嘲白詩收入煙雲姑娘的閨房,不是入幕之賓,根本沒那眼福。
至於說入幕之賓不是完全靠砸阿堵物,那也得你的詩作比得了《送春》。
呸!
真有《送春》這水準的佳作,還稀罕當煙雲姑娘的入幕之賓麽?
多半,還是會的。
……
在兩儀殿批閱完奏章,皇帝康世基伸了個懶腰,起身走出殿,換了翼善冠、常服、白練裙襦,上了小輕輦,殿中省尚輦局的六名主輦起輦,五名主輿打起了腰輿。
大康的輦,去了幾百年前的輪子設置,全靠人力抬,又叫做步輦。
確實更費人力了,卻省了許多顛簸。
內侍省寺伯二人,領寺人六人,分列輦駕左右護持,內謁者監、左監門衛將軍魚沐恩在前頭引路。
不是去臨幸哪一宮。
身為皇帝,後宮有一後、四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外加一個弟媳,即便是殿中省尚藥局與太常寺太醫署,也沒法保證皇帝能長期四處轉場,泡枸杞也經不起頻頻消耗,合理避睡也就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