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說的嫁接,成活率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每梨有十許子,唯二子生梨,餘皆生杜”才是最要命的問題。
嫁接種子培育出來的果樹,變異性太大,隻有二成為梨,八成仍為杜梨,這就很無奈了。
梨樹嫁接的成功率在一成,低得讓人沮喪。
所以,先驅們的路,還很漫長啊!
“司農寺上林署管果蔬,也多番嚐試嫁接,偏偏都沒有多大進展。二郎若有所得,不妨與上林署交流一二。”
房杜拈著五柳須,略顯驕傲。
二郎能造得出竹紙,說不定嫁接也能行呢?
司農寺掌邦國倉儲委積之政令,總上林、太倉、鉤盾、導官四署與諸監之官屬,凡京、都百司官吏祿,皆仰給焉。
朝會、祭祀、供禦所須,及百官常料,則率署、監所貯之物以供其事。
凡孟春吉亥,皇帝親籍田之禮,有事於先農,則奉進耒耜。
好吧,這是刻意淡化了司農寺自古以來掌三農、九穀、稼穡政令的職權。
但不管怎麽說,司農寺除了這些政務,還擁有研究、推廣的職責,這是誰也阻攔不了的。
比如上林署,掌苑囿、園池之事,植果樹蔬菜,以供朝會、祭祀。
直白地翻譯,管著林產、牲畜、水產、果蔬。
你會相信他們養著牲畜不會亂配種、種著果樹不會亂嫁接?
嗬嗬,寂寞的人啥事都幹得出來。
幾百年前搞雜交的人,就配出了騾子。
公驢和母馬所生的為馬騾,公馬和母驢所生為驢騾。
騾子的繁殖能力極差,但不是絕對的不能生育。
無獨有偶,高原人也用犛牛與黃牛雜交出肉、乳、役使能力強的犏牛,父母本的差異不大,繁殖能力同樣無解,唯一的缺點是肉質低於犛牛。
上林署真要得到新的嫁接技術,必然推行天下,令大康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