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男生坐下,教室內還躁動了好一會兒,幾乎是哄堂大笑,掌聲雷鳴,感歎薑教授眼光犀利的同時還有點同情那位被蒙在鼓裏的可憐冤種哥們兒。
等氣氛安靜下來,薑蓉又笑著說:“為了防止我們同學們弄混啊,我再跟大家區分一下,回避型人格產生的原因。”
她點開幻燈片,轉頭在黑板上板書:“回避型多半是來自於原生家庭控製打壓型的教育,父母可能會對他們設置過於嚴苛的要求,褒獎較少,負麵評價居多,所以他們找不到自我價值定位,傾向於回避任何人的親近,因為骨子裏就是不自信的,害怕會再受到其他傷害。”
寧歲握著圓珠筆,眼睫緩慢地眨了一下。
她將手指蜷起,悄無聲息地攥在掌心。低頭的同時,不由得又回憶起夏芳卉以往對於她的各種要求。
在小學的時候就督促她盡量考滿分,考不到是要打手心的,後來漸漸大了,夏芳卉也就沒再這樣做,但還是會在她犯錯的時候忍不住斥責她——為什麽沒有好好努力?為什麽連這麽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那時候的寧歲雖然諒解媽媽本身性格有點偏執,但是也情不自禁地質疑起自己,是啊,為什麽做不好呢?確實不應該做錯的。
然後,就會反複陷入自責到失誤的負向循環。
隨著時間流逝,現在的她情緒掌控能力比以前要強悍許多,也不再因為一點小小的斥責就委屈到想哭。但是一直以來,寧歲發覺自己好像並沒有認真思考過這種性格傾向的成因,到現在才明白過來原來是這樣。
想到這兒,她倏忽回憶起曾經和那個筆友的對話。
那時候因為是在網上,認識的時間也不短了,寧歲的防備心愈發降低,和對方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曆,或有趣或難過的事情,有時甚至是把對方當成一個情緒垃圾桶,傾吐內心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