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的絆
郗晨、辛念、戚晚是相似的, 或者說有某種共性。
這就像是榮格的“個人無意識”理論。
在榮格看來,這就是一種沉澱在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
是的,她們都有過“創傷”。
同樣父親缺席的家庭, 一個做老鴇的母親, 一個病重的母親,以及一個精神有問題的母親。
按照中國人的說法,這就叫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而榮格的理論更清楚地解釋為什麽她們會聚到一起, 也解釋了她的朋友為什麽不是趙瑄。
按照相似經曆來說, 趙瑄的母親和她母親安閑都給人做過情婦,她們成長背景有一些重疊之處, 應該更容易共情, 可她們看對方卻很不順眼。
戚晚將自己看過的內容分享給郗晨、辛念。
除了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還有另外兩個名詞, 一個是“人格麵具”, 另一個是“陰影自我”。
前者是說生活裏我們表現出來的自己, 與真實的自己並不一致, 用著各式各樣的麵具。
後者指的就是心裏的陰暗麵,人人都有,比如扭曲的欲望,獸性等等。
盡管她們不想承認, 也在努力和命運做抗爭,試圖改變, 但力量實在微弱, 而且種種跡象表明, 她們都在往自己最不喜歡的模樣轉變。
郗晨, 學會了蕎姐的“無所謂”人生理論。
當然沒有人願意這樣,但凡有的選,誰願意放棄自尊和堅持呢?
嘴上說著“算了”,“別惹事了”,“與我無關”,還不是因為一旦麻煩真的和自己產生聯係,自己沒能力全身而退麽。
辛念,對金錢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
這或許是因為家長總強調著錢的重要性,令她耳濡目染,又或者是家裏真的缺錢,錢可以解決99%的困難。
拿走那個男生的四百塊錢,隻是一個開始。
用把柄交換金錢,這種“賺快錢”方式似乎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