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當地從未有過人工種植水稻的情況, 楚溪客也不知道具體哪個月份種植合適,和司農官反複商議之後,最終將占城稻種子分成三批, 分別在三月底、四月底、五月底分批種下去。
因為,楚溪客發現平川的野生稻大多是在這個期間內發芽, 所以打算試一試。
或許因為占城稻本身就適應性良好, 再加上楚溪客養孩子似的精心嗬護,三茬稻種的發芽率居然都在七成以上!
在現代人看來,這個出芽率或許十分寒酸,但對從來沒有種過水稻的平川城百姓來說, 幾乎稱得上“奇跡”了。
如今,正值七月間, 第一批水稻到了收獲的時候。
看著那一簇簇低垂的稻穗,就連楚溪客特意從江南請過來的那些種了幾十年水稻的老把式都驚訝異常。
“這稻子居然沒有稻芒!”
“這幾棵穗子尤其大, 甚至超過原本的稻種了!”
“再看這幾棵,顆粒雖小, 卻粒粒飽滿,真要算下來恐怕不比江南的產量低。”
“……”
一個個令人驚喜的發現從農把式的口中說出。
楚溪客提著的心便一點點放了下來。
這說明, 他們走的路子是對的。占城稻可以在平川存活,而且和本地野生稻自然雜交後的稻穗中不乏優良品種。
不光楚溪客, 那些跟著他忙碌了好幾個月的司農管官和屯田兵們個個如同打了一劑強心針, 不用楚溪客提醒,他們就自發地把不同品質的稻種分門別類地收集起來。
無芒的、飽滿的、高產的那一批自然要留作種子,品質低的那些也不浪費,依著楚溪客的意思就是——
“辛辛苦苦種了大半年, 當然要親口嚐一嚐啦!”
不過, 在吃進嘴裏之前, 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是脫粒。
傳統的脫粒方式就是在一個斜放的木板上摔,或者用一個很長的、造型類似雙節棍的工具用力敲打,廢了老大勁,最後還是會有很多穀粒留在穗子上。珍惜糧食的百姓們還要用手一粒粒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