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話 回憶
第九話回憶
在眾多的文章裏麵,對回憶的描述數不勝數。它被寫成天空的雲朵,被寫成傷情的落花,被寫成雨中小巷打傘的女子。從天到地,從物到人。本來是沒有實物的回憶,被寫得超越了達爾文進化論似的“變態”。
人們為什麽這麽熱衷於寫它,它究竟在我們那小小的腦袋占了多大的分量?
美國《太陽報科學研究表明容量相當於硬盤容量。
也有科學家研究說,人的大腦存儲量相當於五個美國國家級圖書管圖書總和。按硬盤容量來比喻的話,折算下來應該也有幾萬G吧。
還有科學家說,人腦子裏儲存的各種信息,可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億本書的知識。不管是19萬多G的容量,還是美國國家圖書館總和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些科學家總是能夠很形象地對一切事物進行比喻,比喻的同時還帶著誇張。如果說什麽硬盤容量、美國的國家圖書館或是國會圖書館不能很清楚地讓民眾進行理解的話,那麽有些聰明的科學家就用身邊的事物來進行描述。比如說某些神經學家把人腦儲存信息數目這樣比喻——人腦的神經細胞回路比今天全世界的電話網絡還要複雜倍,
而且每一秒鍾,人的大腦中進行著10萬種不同的化學反應。當我們這些對科學無知的民眾對自己潛在的能力感到驚奇而高興時,科學家就開始潑冷水了。他們又研究說,人的大腦有億個神經細胞,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條信息。據估計,人的一生能憑記憶儲存億條信息。可是——被開發利用的僅占1這樣,開始人們還歡天喜地、信心十足地為自己的能力而驕傲,可是在那個“可是”之後,就由興奮轉為鬱悶了。林梓辛覺得那些科學家的語文一定學得很好,起碼關於誇張的修辭手法學得好。不僅可以用擴大誇張的手法讓我們小老百姓高興,也可以用縮小誇張的手法讓我們鬱悶。之所以說科學家們說得都是誇張的話,那是因為她變得不相信科學家的話了,不像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書是各個出版社出的《十萬個為什麽》。小時候書裏凡是有“經研究說明”“科學家說”“最新研究顯示”的句子,林梓辛都會很認真地閱讀,然後像孫悟空偷吃了仙丹一樣臉上是自豪的表情,因為比別的同學多學到了知識。不過現在,都麻木了。連樓下賣茶葉蛋的阿姨都說自己的鹵料是最新研究結果,添加了多種營養因子。可是最使她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是前幾周在權威《壞球科學》看到的一篇專題,講的是關於溫室效應的。科學家發表論文承認自己誇大其辭,並說早些年那個著名哥本哈根會議上通過表決的絕大部分根本就不是科學家。還是英國電視台先見之明,提前播了個紀錄片叫《全球變暖大騙局》。不過科學家又解釋說,全球變暖的確是趨勢,說什麽全球變暖是騙局完全是媒體的報道失誤。在美國媒體舉行的辯論中,不同意氣候變化的往往是一些曆史、心理學家,他們中許多人經過電力、石油公司培訓,但媒體沒有告訴他們這一背景,公眾都以為他們是氣候專家。可是,誰知道呢?連眼見的都不一定為實,耳聽之事情的可能就一定大打折扣了。那麽,我們可以相信我們感覺到的嗎?人類的感覺應該是最準確的了。可是,林梓辛聽著白下水的話,也開始漸漸懷疑自己的第六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