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廣安寺下亂桃花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眠。半醉半醒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首詩相信愛好詩詞的人都不會陌生,稍微有點文學修養的人都可以輕鬆吟誦,桃花庵詩整首詩,更是張庭從小就可以吟誦的。
唐伯虎唐寅,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在張庭眼中,唐寅在整個明朝中都屬於鶴立雞群級別的,不誇張的說,唐寅在整個明代單獨一檔,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屬於另外一個檔次,這並不是貶低另外三個人,但是不得不承認縱觀整個中華文壇,無論是知名度還是文學修養,文學地位而言,唐寅與其他三位屬實有不小的差距,張薇幼時曾說過祝枝山是一個書法家,文征明是一個畫家,徐禎卿是一個文學家,隻有唐寅唐伯虎才是真正的文學家,他的灑脫,他的風華,他的才情,毫無疑問領先整個明代,領先整個江南。
確實如此,提起江南才子,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唐寅,提起唐寅,除了那有名的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剩下的應當就是這首桃花庵詩了。
張庭第一次讀唐寅的桃花庵詩是在六歲那年,那時候的張庭還屬實不能領會唐寅唐伯虎的內心,隻能從那句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中察覺出一代風流才子的灑脫,**不羈。後來,張庭讀的書多了,重新讀桃花庵詩,從一字一句中,領會到了唐寅的內心,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這是一代才子光鮮背後的無奈,他是文人,他想拿自己的一支筆改變什麽,但是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力量屬實太綿薄。桃花,多麽美好的事物,如若不是無奈,誰不想好好觀賞它,憐惜它,誰又願意摘下幾朵桃花換酒錢呢?誰有願意半醉半醒,渾渾噩噩呢?一代文學家顧炎武曾經說過,文人和隱士可以說是一對反義詞,文人都會有出世之心,都想憑自己手下一支筆報效國家,報效生民,隻是後來越來越多的無奈,才心生歸隱之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文人,隻是當天下被黑暗籠罩的時候,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又能夠改變些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