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不如意十之八九”,“喜憂參半”可算得上是幸運的人生了。
回首過去一個月裏發生的事情,馮芸感到最慶幸的是,母親的手術十分成功,恢複得也快。哥哥發來的照片裏,她的麵色紅潤了不少,原本凹陷的臉頰漸漸飽滿起來。
然而,好運似乎全去了母親那裏。馮芸的女兒沒能如願被私立學校錄取。
她提前兩年排隊占位,才為雨萱贏得了麵試名額。那時她是金融企業中層管理者,楊礫是知名院校教師,兩人的工作都算體麵。中產家庭背景為雨萱貢獻了一份勉強及格的申請文書。
麵試老師針對雨萱的個人情況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提出了問題,馮芸事先做足了功課,所以對答如流。
老師對她的回答很滿意,但是在得知她當前的職業和婚姻狀況後,笑容戛然而止。
後來,雨萱被公立普校玉中路小學錄取了。
馮芸以前每天下班從校門口路過,卻從未想過去了解它。它太不起眼,連個像樣的操場也沒有,甚至還沒雨萱目前就讀的幼兒園麵積大。
想到女兒即將去一所“渣小”上學,馮芸甚是失落。
當初買房的時候,她雖尚未結婚,但是已有三年售樓經驗,深諳一套房產的核心價值所在。
買她家小區房子的人,多半看中的是學區價值。學區內一所特級示範幼兒園、一所知名私立學校、一所可以直升市級重點初中的小學,足以讓房價高企不下。
正是瞄準了學區價值,她才果斷出手交了首付。
誰料人算不如天算,三樣好處,馮芸隻占到了幼兒園。雨萱“幼升小”竟然敗在她的失業和離婚上。
麵試的目的果然不是考察孩子,而是家長。
不過話說回來,私立學校放棄她這樣的家庭並非沒有道理。
且不談高昂的學費、雜費和研學費,學校舉辦活動需要讚助和支持時,資源豐富、財力殷實的家庭勢必更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