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管製作方法確定,今後照葫蘆畫瓢就行,至於鑽孔,我上次忘了說,要製作專門的夾具和床架。
木頭的不穩,最好用生鐵澆鑄底座,橫著鑽孔便於觀察和調整,徐叔你先琢磨著”。
秦逸一說,老徐立馬恍然大悟,對啊!誰說這鑽頭就得從上往下鑽?
“千總英明,俺一定好好試試”。
“這事不急,我先回去試試槍”。
出了軍工坊,秦逸一路摩挲著已經上過清漆、淺黃褐色核桃木槍柄。
隻覺得比有容妹子小手都舒服,咳咳!
他可沒教條地采用這個時代,明式鳥銃手柄式的把手。
按照從韓千總那兒“借的”兵書,戚帥《練兵紀實》卷十二《火器篇》有言,鳥銃裝藥三錢、鉛丸三錢。
試火器,以八十步立五尺高、二尺闊木牌,三發一中,十發七中為精。
用現代語言,就是在一百二十米外射擊人型靶,要能達到三發一中的射擊能力。
(上靶就行,不是指精準射擊頭部胸部)
以戚帥的嚴謹,這必然不是傳統文人的誇張描述,譬如三十步破甲,這種都是在實戰中檢驗過的戰績。
秦逸沒指望自己手下能練到戚家軍水準,但他也會在軍械甲胄上盡力提升自家兵將的實力。
譬如手裏的火繩槍,帶著尺把長的槍托,能抵在肩窩穩定射擊。
再配上木製的槍叉,架著射總比雙手把火槍舉得老遠、槍口上下晃動更加穩妥。
這槍的口徑能塞進一個食指,目測近二十毫米、差一點也得有十八毫米口徑。
秦逸估摸著得裝一兩重鉛彈,妥妥的重火繩槍。
槍管是三根一尺長的短管“焊接”而成,總長三尺,加上槍托一尺多,全槍長四尺有餘。
(用硼砂、白銅“銅鎳合金”連接鐵件的工藝,宋代就有了)
因為製管工藝還不過關,這支火繩槍全重超過十五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