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加劇了中國玉器的外流。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戰爭和不正當交易手段對中國珍貴文物進行瘋狂掠奪,其中包括大量玉器。
這些玉器文物被運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自此拉開了中國玉器走向世界的序幕。
此刻,顧喜寶站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玉器廳。
眼前是一隻(明代永樂1403——1424年)的蝴蝶玉簪花瓶。
“家人,我在外麵流浪了好久,你能帶我回中國嗎?”
喜寶東張西望過後,再一次麵對眼前這隻產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的玉雕花瓶。
“你,你是在跟我說話嗎?”
“對,我是在跟你說話,我好想回家,求你帶我回到祖國的懷抱。”
喜寶麵前的這隻花瓶呈玉壺春形,梨形,窄頸,撇口。
頸部裝飾有青釉芭蕉葉和荷花,器身繪有青花百合花蝴蝶,底座為釉麵。
這隻蝴蝶玉簪花瓶是玉雕藝術作品中的上品,它的材質與工藝、設計與創意、曆史與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市場表現,都受到了全世界玉器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的青睞。
“......別哭了,國家文物局一直在推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讓文物回家。請你相信我,總有一天你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顧曜運看見孫女對著一隻花瓶在說話,眉頭微微一蹙,提了提鼻梁上的老花眼鏡走上前。“喜寶呀,你在嘀咕什麽呢?”
喜寶看向爺爺,眼圈微微泛紅。“爺爺,這隻花瓶剛才讓我帶它回家,它在跟我說話呢!”
“說話?你說它?一隻明代的花瓶?”
“嗯嗯!”顧喜寶眼睛瞪得像銅鈴:“爺爺,它說它要回家!”
顧曜運看著麵前造型精美絕倫的蝴蝶玉簪花瓶,花瓶會說話?簡直聞所未聞。“喜寶,你確定不是出現幻聽了?”
“爺爺,它真的會說話,不信您仔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