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逐日而生

第58章 新舊交接,副總師

“陳老師!”

“陳教授您來了!”

“之前我們有個方案已經遞交給您了,陳教授得空看一下。”

燧人堆的辦公區,當陳懷楚來到這裏時,就看到來來往往不少的研究人員穿行,其中有不少人年輕的麵孔,而在看到他後,也都紛紛的打著招呼。

燧人反應堆立項之後,這幾年來,項目團隊多次經過擴充,吸納了大量的研究人員,其中包括各大研究院所的專家教授,當然還有博士和碩士生。

這是在燧人堆開始建造的第二年後,陳懷楚和劉建為以及孫院士和周院士的提議。

在他看來,燧人反應堆除了承擔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外,更是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年輕核聚變人才的重任,因此在這個項目裏,不僅需要專家教授,更是需要吸納年輕人,培養他們,使得國內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能夠始終持續下去,不至於人才斷代。

他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幾位院士的讚同。

因此燧人反應堆項目組擴張的很是迅速,再加上有國家出台的聚變攻堅專項計劃,很多核工業相關的高校青年團隊都在畢業後選擇加入燧人堆項目組,到現在,項目組已經從起初的數十人,擴編增長到了足足五六百人,其中的理論研究團隊就有四十多個,其中不乏有清華等離子體小組這樣的頂尖團隊,而在外圍承擔燧人反應堆相關部件設計和建造的研究團隊更是龐大。

研究人員多了,許多項目推進起來也就變快了,很多技術也都在眾人的攻堅下被攻克,經常有團隊能夠拿出新的成績。

比如周園,他的材料再次實現工藝突破,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了完整的第一壁組件,目前已經更換到了燧人堆反應堆的第一壁上。

還有程雨微,他依靠著量子技術,優化量子算法,通過算力模擬反應堆的各種方案,精確度十分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