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著到最後,隻是鬧了一個烏龍?”
和樸正賢談話過後的第三天,陳懷楚就已然回到了等離子所,並且將自己的經曆告知了劉建為院士,而在聽完之後,劉建為也隻是語氣平靜地說道。
“是。”陳懷楚苦笑點頭,隨即看了看劉建為的神色,忍不住說道:“您看起來似乎並不是很意外。”
“這有什麽好意外的,早就知道的結果。”劉建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說道:“韓國搞出這樣的烏龍事件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此前我就已經聽聞了數回,何況這次還是合成了室溫超導材料,說實話,一開始聽到後我就覺得希望不大,甚至是沒有這個可能。”
“那你還讓我專程跑一趟?這不是耽誤時間嘛。”陳懷楚有些哭笑不得。
“讓你去是為你好。”劉建為沒好氣的說道:“咱們搞研究的不僅僅要知道如何搞研究,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出去露露麵,刷刷臉……你顯然雖然年輕,但成果已經很豐厚,唯一的弱點就是在外界出麵的次數比較少,這怎麽能行!”
說到這裏,他語重心長道:“懷楚啊,我們已經老了,接下來是需要你來扛大旗的,可扛大旗就不僅僅要會搞研究,更是要會交流,現在雖然我們還能撐著,可等到我們都退休之後,就該你頂上去了!以後那些對外交流的活可全都需要你來幹,這就需要你提前與國際上著名的專家學者們多多接觸,隻有這樣未來才能邀請他們來國內交流,他們也才能邀請你出去訪問,明白嗎?”
學術研究除了硬實力,也是要看人情世故。
如果隻是一個普通的研究員,那自然不用在乎這些,可陳懷楚是他們重點培養的接班人,未來是要成為國內的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帶頭人,那就少不了要和國際上的學者專家們接觸。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搞到國際級的項目,才能讓國內的可控核聚變領域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始終有存在感和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