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我說錯了!”
李承影猛地轉過身,目光如炬,緊緊盯著陳循的眼睛,聲音中滿溢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與怒意。
此刻,庭院中的空氣凝固了,四周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自從陛下即位以來,你們依仗著朝廷的製度與自身的地位,逐漸增加了手中的權力,一步步將陛下的權威蠶食殆盡,使得天子在朝堂之上形同虛設,隻能通過宦官來製衡日益膨脹的大臣勢力。
正是這種情況下,給了王振可乘之機,讓其專橫跋扈、肆無忌憚!
更重要的是,在王振掌握實權的那些日子裏,身處高位的諸位大臣們,竟無一人敢於挺身而出,直言進諫或是采取實際行動糾正君主偏差之處。
更遑論去調查那倒行逆施的王振,並將其依法嚴懲,以正視聽!事實上,對於這位曾經一手遮天、禍害百姓生活的罪魁禍首,大家非但不是不了解其惡劣行為的本質,反而更多時候選擇明哲保身,沉默旁觀甚至暗地支持。
因為唯有等到真正的災難降臨時,那些表麵上高風亮節之人方會紛紛現身,自詡為力挽狂瀾的救世英雄,試圖通過鏟除早已名聲掃地的王振來重新樹立起自己的形象和聲譽。
可是如今當他們口口聲聲宣稱王振乃亂政之源、危害國家社稷之時,又怎敢提及往日自己對他的縱容呢?那些本應在國家危難之際站出來鏟奸扶良的勇士們,那時又在哪裏?
現在卻見他們一個個麵不改色地指責王振為國賊,稱其為導致國家衰弱的根本原因,仿佛自己從未有過半點妥協或軟弱。
試問,當王振最初開始其種種非法行為時,為何這些所謂忠誠耿直之人並未有所作為呢?這背後藏著怎樣深沉而複雜的政治考量?
難道當初出兵塞北你們沒有點頭答應!沒有你們的支持,沒有六部的鼎力相助,二十幾萬的大軍怎能順利出征!當王振胡亂下令,肆意妄為之時,你們之中可曾有人站出來反對,哪怕是一毫的質疑?如果不是樊忠挺身而出,用那一錘致命的打擊結束了那賊子的野心,又怎麽會有今日之局麵!而現在,你們卻一個個爭相表現,紛紛表白自己的忠心與謀略,真是讓人啼笑皆非!早前怎麽不見諸位這般英明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