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大家在討論鍾海濤的提議,季阿龍等了一會兒,見大家還在議論著,輕輕敲了敲桌子:“既然大家都認為到外麵不好找勞動力,那我們隻有自己想辦法提高拾花工效了。開展勞動競賽,把職工的拾花積極性調動起來,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大家對鍾副場長提議開展勞動競賽有沒有意見?”。
大家都表示沒意見。
看到意見統一了,袁書兵進行了拍板:“既然大家都沒意見,我們就先開展為期半個月的拾花勞動競賽,第一期拾花勞動競賽結束後,我們再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錯的話,我們再開展第二次三秋拾花勞動競賽。會議結束後,請會計何桂華根據往年的拾花獎勵辦法,盡快拿出獎罰方案給支委們討論後,上報給場工會進行審批。待批複下來後,馮英要把拾花勞動競賽寫在花場的黑板上。另外,除了鍾副場長每天下午在花場維護職工返工秩序外,其他人都到地裏去督促一下,把勞動競賽辦法宣傳到位,鼓勵承包職工們自己想辦法,不能讓他們一直等待單位尋找勞動力去幫他們拾花!”
袁書兵說完後,季阿龍照例又把每個幹部業務和關聯人員要去的地號進行了安排。
五一農場周邊有幾個維吾爾族鄉鎮的村莊。這幾年,每到三秋拾花季節裏,村民們都要走出家門,來到一分場,加入到采棉大軍的行列。他們在為自己增加收入,創造美好生活的同時,也解決了農場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一分場在維吾爾拾花工到來之前,就騰出房間、打好饢坑供他們使用。
維吾爾族不僅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更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即使在采摘棉花的時候,他們也不忘高唱兩句,那優美的歌聲從白色“海洋”裏飄進人們的耳朵裏,給一望無際的棉海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三秋拾花時期,各單位的棉花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下午兩三點鍾,不用廣播督促,大家都自發地來到這裏,對頭天下午和當天上午拾回來的棉花進行返工,待棉檢員驗收合格了,經過會計或出納人員過秤後,再統一堆放到大垛上。如果當天不能返完工,積壓在場地上就不好辦了。因為各植棉單位的棉花場就那麽大一塊地方,拾回來的棉花一旦積壓在場地上,容易造成場地緊張。同時堆放的時間越長,水份流失也越多,棉花也會發黃甚至發烏。對職工而言,棉花水份過度流失,就意味著產量減少收入降低;對單位而言,不僅產量減少了,品質也會隨之下降。所以,許多承包戶自己顧不上返花,也要請人及時將棉花返好工後上大垛。有些職工實在忙不過來,就請拾花的維吾爾族青年幫助返工。這些維吾爾族青年一邊返工一邊歡快地唱著民歌,唱到高興處,他們有時還在返花場上跳起舞來,惹得漢族職工一邊返花一邊鼓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