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明第一莽夫

第126章 要麽恢複大明律,要麽就革除功名!

湯昊的話,一向刺耳。

隻要這位中山侯在廷議開口,鐵定沒有什麽好話。

他方才這番話可謂是直接將讀書人的遮羞布都給扯掉了。

事實上,書生士子也好,文臣縉紳也罷,成天整日裏都是在高喊著什麽“寒窗苦讀十餘載”,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卑賤農戶出身,當過乞丐要過飯,做過和尚撞過鍾,參加義軍造過反……可謂是元末群雄裏麵出身最慘的人。

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最終卻是他朱元璋戡亂摧強,剪滅群雄,定鼎天下建立大明!

而朱重八同誌本人就是個十分好學的人,極其重視教育對於治國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置於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確立了“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文教政策,大力發展學校教育事業。

鄉野間設立學舍,每三十五家辦一“社學”,生員沒有定額,為稚子幼童啟蒙;地方上有縣學、州學、府學,每天供應生員飲食,給天下學子開辟出一道求學之路。

府、州、縣學府所招收的學子,以官員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優秀者、年十五歲以上、讀過“四書”的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績優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選拔最優者送至京師,入國子監進學修德,妻子可隨行,國子監負責一切食宿費用。

學成後由天子召見,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職務有禦史、知州、知縣、教官、經曆、縣丞、部院書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於鄉裏學舍之教師,由郡守縣令選擇有學行者擔任之,鄉學同樣三年一大考,師生均有升級製度,十分完備。

大明辦學之盛況,遠遠超過了唐宋時期,形成了一套以鄉野社學到州府縣官學再到中央官學的完備體係,誠可謂是“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