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在諸葛亮的草廬中,那一夜,這一對未來的“君臣”頗有開創性、前瞻性的對話。
也就是這番“隆中對”,讓諸葛亮向劉備劃定出三分天下的格局。
如此前瞻、預判,不可謂不精彩紛呈。
而鮮為人知的是,其實,除了諸葛亮外,還有兩個版本的“隆中對”!
其一,是沮授的“隆中對”。
那是初平二年,天子還在董卓手裏,袁紹剛剛嚇走了膽小如鼠的韓馥,占據冀州,正在與公孫瓚爭奪北方。
是時的袁紹,還遠不是北方的霸主。
那個時候,沮授向袁紹提出了,屬於他沮授版本的“隆中對”。
先是是以富饒的冀州為根基,剿滅黃巾軍、黑山賊、公孫瓚等勢力,占據冀、並、青、幽北方四州。
然後則是:
——“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複,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前期,袁紹的確是按照沮授的“隆中對”去走。
定四州,一統北境。
隻不過……
沮授那版本的隆中對中,“挾天子以令諸侯”與袁紹的野心相悖。
袁紹要做的絕不是一個公,他們老袁家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也正是沮授這番“隆中對”,袁紹沒有執行下去,硬生生的把天子讓給了曹操,導致北方霸主的更替。
此為三國時期,第一個流產,且最為可惜的“隆中對”!
第二個,便是魯肅。
值得一提的是,魯肅提出“隆中對”的時間,是在諸葛亮與劉備見麵,提出隆中對之前的十年!
也就是後人津津樂道的“榻上策!”
那還是他第一次與孫權見麵。
孫權那時問他,“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