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軍打仗中,後勤人數往往是作戰人數的五倍以上,這樣才能保障軍糧供應,故而保障軍需曆來都是費人費力的事情。
洪武三年,因山西等邊地急需軍糧,朝廷財政捉襟見肘,便決定讓商人到大同倉交米一石或太原倉交米一石三鬥,則給淮鹽一小引,然後憑鹽引換鹽運銷獲利。
由於此次成效顯著,故而大明全麵推行開中法,從而解決九邊的軍糧問題。
因運糧的路途遙遠,朝廷不得不斷減低納糧比例來吸引商人中鹽,永樂十八年戶部決定:河東鹽每引米三鬥五升,淮鹽每引四鬥。
隻是到了如今,邊商持引到鹽地提鹽越來越困難,不得不花錢打點關係才能拿到鹽,故而朝廷已經將納鹽比例降至二鬥五升。
開中法發展到現在,確實已經出現一些問題。
首先是兌付的問題,若像葉富貴那種有背景的鹽商持引提鹽自然可以暢通無阻,但普通鹽商過去則是九成提不到鹽,需要額外花錢打點已經成為了共識。
其次是濫引的問題,由於各地潘王討賞,加上朝廷選擇降低鹽引比例的減低納糧比例來吸引商人中鹽,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容易製造濫引。
最後則是鹽引不斷貶值的問題,以前一石三鬥一引都是趨之若鶩,但而今隻能二鬥五升一引,這裏反映鹽引出現了信譽危機。
若是一套健康的開中法,無疑是邊商運一石糧換一引,到產鹽地順利提鹽,而後將鹽賣到指定**區獲利。
隻是現在開中法已經處於不健康的狀態,而最大的問題是邊商持引到產鹽地,卻是需要花費打點鹽商才能提到鹽。
葉淇針對這套不怎麽健康的開中法,開出的新方是:朝廷廢掉“邊商”,由淮商加價購廉價鹽引,鹽商繼續賺好處費。
“若行新鹽法,朝廷進賬幾何?”朱祐樘深深地打量眼前這個皮膚白淨的小老頭,若有所思地瞥了一眼徐溥,這才不動聲色地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