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獨治大明

第九十六章 天命楚王,硬剛尚方?

次日中午,一支運鹽船隊從長江西來,經漢水口來到武昌城外碼頭。

由於事先已經打過招呼,此時偌大的碼頭停止作業,空****的碼頭迎接著這一支從揚州歸來滿載而歸的鹽船。

楚王府左長史沈元禎是成化八年的進士,從踏入仕途那一刻便像是終止了般,卻是一直呆在這座王府中。

今年已經將近五旬的他,對前途早已經失去了希望,正帶領著王府的屬官和太監注視著正在靠岸的鹽船。

這一批鹽是楚王府的生活保障,更是一船船閃著光芒的黃金。

王府食鹽最初出現在太祖前期,隻是太祖朱元璋很快意識到為諸王歲供鹽有損鹽政,故而後期廢止“例不給鹽”。

宣德年間,韓王奏討食鹽,戶部訓擬“祖訓無給鹽之例,果王國不產鹽,且聽遣人於他處市易”,戶部的意見被宣宗采納。

到了正統年間,周王奏請支鹽於附近水路鹽場,此次終於得到英宗的允許。

正是開了這個口子,藩王出現大量奏討食鹽的現象。

到了成化十六年,各王府食鹽成為了常例,每年給本色食鹽三百引,一些人數多的王府趁機討要一千引。

像英宗為感念襄王在景泰年間為己說情之恩,應襄王所請,賜予其每年三百引,而後又增至一千引。

楚王一脈是朱元璋第六子朱楨之後,雖然跟大宗血脈離得越來越遠,但經過這麽多代人的繁衍,人口已經是藩宗數一數二的存在,故而成功討要了一千引。

足足一千引,每引四百斤,那麽便是四十萬斤鹽,這麽多鹽根本不是一個小小楚王室能夠消化掉的。

其實兩代楚王自然知道這一點,但鹽畢竟是賞賜而來的,這不要白不要。另外,現在的鹽可謂是堪比白銀的硬通貨,有鹽壓根不愁換不到銀兩。

十艘鹽船陸續靠近碼頭,隨著一聲令下,工人趁著天氣尚好,急忙將船上的鹽卸到碼頭旁邊的糧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