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錦衣大明

第41章 合夥最後終散夥

其實黃冊和魚鱗冊都是朝廷官方地丁賬冊的叫法,民間地主的賬冊沒有這麽叫的,一來不合宜,二來通常地主家裏的賬冊都是手賬,大多隻是計量一個數據的變動,但有出入便記上一筆,同台賬沒甚麽分別,很少有洪藍埠俞氏這麽正經做成人地兩冊的。

要知道朝廷最難幹的差事就是度支,特別是當一個王朝經曆了上百年甚至二三百年的風雨洗禮,不斷地更新戶籍變遷、田畝存廢,成了一項極度耗費人力和物力的工作。

所以湖溪書院主張的清丈田畝,拋開無數人事的阻力不說,隻是真正要將田畝丈量清楚,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工作。

連一個偌大的王朝都難以將這項工作做好,更別說一個區區的洪藍埠的俞氏地主了。

但這也就是俞氏祖宗的高瞻遠矚之處,早早定下“兩冊”的規矩,一代代傳下來,天下地主之中,俞氏主家的賬是最清楚的!

梁叛接到“黃冊”,見是一部極厚極長的賬簿,每翻開一頁,便隻記有一戶人家的丁口信息,以至於許多頁麵上還有大麵積的空白。

他隨便翻開一頁,見是這一頁上第一個人名是兆字輩,排在“承教東廷、奉公克己”的“承”前麵一代,也就是俞東來的曾祖輩。

那人名字後麵還注了一行小字:某年某月某日從俞氏某一支某村某戶分家立業。

往下則是樹狀圖,子孫分支當中有分出去或者斷了香火的,便標注一個“某年某月某日分家立業”、“某年某月某日沒,本支消籍”。

梁叛越看越感驚訝,這樹狀圖結構清晰、人口增減進出一目了然。

在沒有電腦運算的時代,這種做法雖然耗費紙張甚巨,但也不失為一個特別先進而且效率極高的記錄手法。

在這部“黃冊”之上,洪藍埠俞氏的所有人,幾乎都能找到自己整個家庭從開始到結束的來龍去脈,可以十分清晰地反映出每個人與每個人之間的親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