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為“商”和“於”兩地的合稱。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商於被秦國占領而成為秦地,因商鞅破魏有功,被封於商(即“商於”),該地後來便成為了商鞅的封邑。隻是商鞅被秦王贏駟車裂之後商於十三縣就成了大秦內史郡的一部分,沒有了以前作為商君封地的榮耀。
現在,商於被始皇帝賜封給贏高做封地,它的地位不能跟以前相提並論。
所以,商於十三縣又從內史郡中劃分出來被單獨被設置成了大秦的一個郡,稱為商郡。
贏高從鹹陽回商於必須要經過藍田、柞水兩縣。藍田、柞水兩縣與商於之間還隔著一座山,山名為丹鋒,將鹹陽與商於分成了南北兩塊地方,成了鹹陽與商於之間的一道屏障。
贏高這次回商於,便詳細的了解了商於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當他發現商於和鹹陽之間因為丹峰山而被隔離成兩個地方這個問題之後,再聯係到始皇帝將自己封地設在商於的目的和用心,他對這一冊封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以始皇帝的戰略觀,將自己的封地放在商於,北有丹峰上相阻,可以將鹹陽所在的內史郡擋在山的北麵,完全的脫離鹹陽勢力的控製和影響,可一旦鹹陽發生大事,自己距離鹹陽不是很遠,能及時率軍馳援鹹陽城。
贏高在想到始皇帝這個部署時,心底裏也不由的佩服始皇帝的戰略眼光之深遠。
隻是丹峰山雖然將鹹陽和商於分成了兩個地方,可這條通往商於的山路也不是很好走,即便因為向楚國開戰而有所修葺,這幾年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沿途的道路損失嚴重,更為要命的時,這一帶百多裏山地間樹木蔥鬱,綠樹成蔭,是一個絕佳的伏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