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明:三句話送十族親友上天

第129章 科考大改革

季博昶失望的歎了口氣,“我們尋找一下科舉製度的特點。”

他背過身去,寫下儒學兩個大字。

“科舉製度始於隋朝。在唐宋期間,分明經科和進士科,前者為士族所設,主要考儒家六經,比較簡單;後者除了明經科內容之外,還需考詩賦,即儒家的辭章之學,相較於前麵那種比較難,但都是以儒學為主。等到了宋朝,幾乎就沒有士族了,所以就以進士科為主,最開始是王安石提議改變考試形式,應該改成以儒家義理為主,分科考試,後來朱熹也覺得確實如此,考什麽背誦默寫,詩詞歌賦,對於做官來說一點用都沒有。他們的主張是先考察人品,是不是個可以用的好人,然後看好人能不能做成事,但是王安石和朱熹的考核標準不大一致。王安石是根據他製定的《三經新義》,而朱熹則側重《四書》。”

好學生朱標凝神仔細聽。

季博昶說的口渴,便遞給他一個眼神,讓他來說。

朱標起身鞠了一躬。

“而我朝,王安石,朱熹的主張被正式確定成為科舉考試的方式,但在內容上,朱熹的《四書集注》成了官方欽定的標準,不得歧出。”

八股文考的便是一個固定的形式。

季博昶點點頭,“所以你們想一想,為何宋朝要分兩科,分別給不同的人製定科考。”

話落,弘治帝朱佑樘開口:“是為了避免官員職位世/襲,讓平民百姓能有機會做官,更替掉權勢比較大的文官。”

“沒錯。天下熙攘皆為利往,廟堂營營皆為利來。初步考試當上秀才就已經有很多好處了,何況是吃上國家飯的官員們。”

就算是退休回鄉了,也能攢下一筆養老錢,或許討的皇帝歡心還會被返聘,皇帝還會賞賜一些。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就是一個一步登天的機會。

眾天子儲君眼前閃過一絲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