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盟軍大營內。
各路諸侯依次落座。
排成整整齊齊的兩排。
劉備坐在小馬紮上敬陪末座。
點將台下響起小校的高聲誦讀:
“今日,共有十八鎮諸侯前來會盟!”
“南陽太守、陽翟侯袁術,領兵兩萬!”
“北平太守公孫瓚,領兵一萬五千!”
“破虜將軍、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領兵一萬五千!”
“徐州牧陶謙,領兵一萬三千!”
“冀州牧韓馥,領兵一萬!”
“豫州刺史孔伷,領兵一萬兩千!”
……
“渤海太守、祁鄉侯袁紹,領兵兩萬五千!”
從第一鎮諸侯袁術開始。
到壓軸台柱子袁紹而止。
以袁家之人開頭,以袁家之人結尾。
不多不少剛好是十八鎮諸侯。
其中比較特殊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冀州牧韓馥。
他聽說蘇家軍打下了魏郡之後。
立刻和董卓劃清了界限。
然後從袁紹的地盤上借路而來,趕到了酸棗。
他沒辦法不來啊。
再不趕緊表明立場的話,整個冀州怕是都要被蘇烈搶過去了。
另一個比較特殊的,是武威太守馬騰。
武威郡隸屬於西涼。
馬騰實在沒辦法在邊章叛軍與羌氐異族的圍堵之下,再繞開董卓的勢力範圍。
所以他並沒有來到這裏,而是以聲援的形勢加入了會盟。
說白了,就是光喊口號不出力的那種。
不過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難處。
身為董卓治下的太守,敢公然反抗董卓就已經是很有勇氣了。
帶著兵馬前來是不現實的。
但也正因為馬騰身份特殊,屬於發自西涼內部的聲音。
更能體現出董卓的殘暴而不得人心。
所以各路諸侯才會默許他的會盟身份。
把他和劉備區別對待,也就不足為奇了。
將十八鎮諸侯帶來的兵馬數量,進行等級劃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