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無奈之下,李守心也隻好答應,馮寶提出來的要求。
京城中三品以上的官員為數不少,他思來想去覺得既然要用現銀兌換官員手中的實物,這不妨也是一個機會。
首先拜訪的,自然就是高拱高閣老。
高拱此人曆史上記載非常的清廉,這老家夥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勢,此時的他位高權重,也算是門生故吏滿天下。
之所以選擇高閣老,也是馮保的授意,曆代內閣的首輔,和內庭的內相,宦官之首,必須要搞好關係,如果關係搞不好,雙方的位置都會不穩固。
曆代的明朝皇帝一直以來,想要操控天下百官就得通過這兩個人。
向來是內閣擬旨,有時候甚至是內閣首府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共同擬旨,至於披紅有時候皇帝會過問一下,大部分就不用了,往往有掌筆太監或者有掌印太監直接蓋章,再發還給內閣,由此皇帝的旨意,通過這兩個機構分工合作,發給相關部門的官員,再由他們來具體操作。
整個過程皇帝或許隻流露那麽一個意思,說出那麽一句話,剩下的就不用管了。
至於百官臣奏的奏章或者是折子,則由通政司經過內閣審議,會同司裏監掌印太監,共同商量要不要呈給皇帝看,如果允許的話互相商量,通再呈給皇帝看,皇帝再作出判斷,再發還給內閣擬旨,作出批示。
不過有時候也有意外,尤其是在中晚期的朝堂之上,有些官員為了讓自己的旨意繞過內閣,可以自己去左順門,投遞那裏專門有接公文的太監,但這裏的代價就大了,投遞的大臣必須要自己墊付一些銀子,那太監才願意往裏通傳。
這麽一來,這就叫廷奏,完全可以繞過通政司,繞過掌印太監,直接到達皇帝的手上。
這麽幹的好處就是,自己所陳奏的內容可以不通過內閣,也無需通過司禮監,完全繞過了第一輪的篩選,直接告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