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率領三十萬大軍轟轟烈烈奔赴高句麗,一代名將李勣隻能作為備軍,在營州給予武承嗣支援。
可武承嗣並不需要李勣的支援,認為憑借手中的力量足以鎮守高句麗,命令李勣帶兵返回幽州。
武承嗣為此次的行軍大元帥,李勣無法違抗前者的命令,隻能聽命照辦。
崔修業說道:“大人,那武承嗣年輕氣傲,未必是那狡詐燕軍的對手,我們真的要折返幽州?”
崔修業原為太子通事舍人,因李勣軍中將領多有折損,其父親又與李勣是舊交,故而請職來到李勣營中,是個頗有才學之人。
李勣說道:“命半數軍隊折返,剩餘十萬士兵今夜與我秘密前往閭山。”
閭山地形特殊,李勣要躲在閭山不被武承嗣注意到。
對李勣而言,此次留在閭山除了信不過武承嗣外,亦是不想錯過這個一雪前恥的機會!
依照李勣對陳宇的了解,大概率確定陳宇會禦駕親征,如今武承嗣大肆宣揚討伐陳宇的檄文,他相信陳宇一定會禦駕親征,這是他和陳宇直麵交手的機會。
不同於以往,現在他手裏也有炮銃和充足的炮彈,有與陳宇一較高下的資本!
高句麗,國內城皇宮。
“稟告元帥,李勣已帶兵從營州退去。”
“下去吧。”
武承嗣命來報的手下退下後,冷笑道:“李勣,你老了,這是年輕人的時代,無論你當初有多麽風光的戰績,可還是被一個初出茅廬的李忠接連打敗,若是早早讓我來打,豈有李忠建國的機會。”
泉男生曾在李勣手下做事,李勣也曾對他有恩,但同樣覺得李勣過於畏手畏腳,附和道:“武元帥所言何嚐不是,當初在平州若李勣敢於用兵,也不至於讓製造炮銃,最終遠走朝鮮半島,此次元帥率領三十萬精銳,又有充足的炮彈,別說在我國領地打贏李忠,哪怕南下攻打,他們也沒有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