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樂縣,翠賓樓。
在翠賓樓二樓的雅間中,鄭印、吳良、劉燁,正把酒言歡,享受著美酒、美食。
“鄭老弟,我今天聽人說郡守大人真去了紅山,還給了東胡人八百兩銀子?”
劉燁幾杯酒下肚來自興致,說起了遼西郡今日發生的一件大事。
堂堂遼西郡郡守明遠,來遼西的第二日就被東胡人敲竹杠,來了一個下馬威。
“確有此事,不止如此明大人還在紅山上的大石頭刻下了字,說什麽‘不報此仇,勢不離開遼西郡’。”
鄭印笑盈盈地調侃道。
“我兄長還是,明大人麾下的那些人也留了名字在上麵,陪著明大人一起丟人,哎!自取其辱!”
鄭印對明遠沒有什麽好感,這一點劉燁、吳良看得出來,也理解鄭印的心思。
明遠是彭城人,又是年少成名空降到了遼西郡,遼西郡的人對他多少會有些排斥。
“劉兄、鄭老弟,明大人在紅山受辱失了麵子不假,但他舍得八百兩,還能親自去救人,證明他心裏是有咱遼西郡人的。”
吳良歎了口氣,忍不住為明遠說了兩句好話。
“明大人是個好官,可惜他不懂韜光養晦的道理,竟還在石頭上刻下了字,這等於作繭自縛,他根本不知道東胡人有多難對付。”
吳良的評價代表了很多遼西郡百姓的看法,他們覺得明遠雖然吃了虧窩囊些,好歹將人救了出來。
為官者能力平庸些倒還好,若是不顧百姓死活,眼睜睜地看著秦女被斬首,誰還能支持他?
反倒是明遠給了錢,還在石頭上刻字,讓遼西郡的百姓對明遠的為人與誌向,有了較為正麵的評價。
生活在遼西郡的人大多對神出鬼沒的東胡,有種天然的畏懼,覺得東胡人不可戰勝。
從三十多年前大秦還未一統天下的時候,生活在遼西郡土地上的百姓,就在與東胡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