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縣令到帝師

第一百零五章博物館的敗家之旅

十貿組織成立的消息隨著商隊很快傳遍四海。

這對於天下各國來說像是一個不痛不癢的消息,似乎與百姓民生並沒有什麽關係。

各國的朝廷都沒把這件事當成一件大事來看,更像是成立了一個什麽詩社,一個什麽團體,因為無論參加不參加,對於各國商人來說,似乎沒有什麽壞的影響。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主要是因為各國商人還沒有觸碰到新的規則,也沒有產生對比。

非要等到不同成本的商品在市場中廝殺,十貿組織中的商家慢慢吞並其他小商販,或者形成壟斷,各國朝廷才能反應過來。

現在感受最為敏銳的就是商人。

成立十貿組織的消息一傳開,在十貿組織名單中的商人還好,不在名單中的,快要愁白了頭發。

同樣是行商,從張老三國到李老四國,人家進貨便宜得多,那還怎麽玩?

所以隻要是行商,都在千方百計地打探關於十貿組織的消息。

秦朗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南陽成了行商們必去的地點。

當然十貿組織的約束力現在還很弱,主要是一些不經過魏國的交易仍然無法控製。

比如秦、周兩國比鄰,兩國的商人相互貿易,就不需要顧忌什麽貿不貿的,也不用管規不規定,直接就談價格好了。

但是十貿組織第一次提出了關稅這個概念,讓各國朝廷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怒讚。

這些官老爺每天想的就是怎麽收錢,現在又出了一個嶄新的收錢方法,紛紛效仿起來。

當然還是南陽最開始實施關稅。

關稅就是核查交易的貨物,然後根據對方的國家征稅。

在十貿組織裏的,就少收一點稅,不在組織裏的,就多收一點稅。

收稅少的都是急需的物資,比如煤、鐵、糧、鹽等。

收稅多的都是奢侈品,比如楚珠,沒什麽吊用,就是富人們娛樂用的東西,有沒有問題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