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壓抑的心誌,感覺到溫暖的曙光,又有誌同道合者的鼓勵與安慰,那就像在凍土中蘊藏了力量、做好了生長準備的種子,等待開出一個春天!
戚科夫對於在農村參加勞動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態,他不僅樂於用故事帶給失學兒童無形的知識,也喜歡為社員們讀報紙、講新聞,其中還融合他與姐妹們、朋友們在解放前後“兩重天生活”的對比。
可他最喜歡做的,還是用紙筆記下所知道的消息、寫出心中的感想。
他先是為劉家峽水電站建成、人造地球衛星安全返回地麵、福特總統來華訪問,還有湖北秦簡的出土激動,心歌高唱,後又悲痛一位位領導人與革命先輩的離世,痛徹心扉、長歌當哭……他把對這些的情緒全部用文字編結起來,寫出了詩句、散文、評論……雖然這些文字沒有地方給他發表,更不可能為他支付稿費,但戚科夫就是覺得這是他這一段人生中別具價值的財富!因為每一段文字裏,都飽浸了他對國家、對黨、對人民的情感,是帶著他生命氣息的,是與他要向黨千歌萬頌的心跳共鳴的!哪怕一時無人知道,但可以像默默沉睡的秦簡一樣,等待著被挖掘的那一天!
朱佩光知道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辦法乘了幾個小時的車到鄉裏來,借著給丈夫換洗衣服的機會,將那些稿紙帶回家中。每到晚上夜深人靜、安安在身邊熟睡的時候,她就會一行行一字字地幫戚科夫認真複核、謄寫下來,然後一份份整理好,放在戚科夫的枕頭下麵,存著……晚間入睡的時候,她手撫丈夫的枕頭,就感覺那下麵的稿紙在搏動著戚科夫的心跳,滾熱滾熱的!
她有一種感覺,丈夫的這些文字,遲早會派上用場,將那份滾熱的感情傳予更多人的……
戚科夫筆下“紅色的搖籃”沒有忘記更沒有辜負熱心的孩子們。在風雨迫亂終於停止的時候,它重歸安寧地擺動起來,讓累極了的孩子們得以休整,重新獲得生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