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裏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在大臣們的催促聲中,方孝孺深吸一口氣,緩緩念出了下半闕。
大殿之中一片死寂,所有大臣們都瞪大了眼睛。
一位經曆過前元暴亂的老臣的顫顫巍巍站起身來,哆哆嗦嗦的說道:“一百三十三年,整整一百三十三年了,我漢人終於又有了金聲玉振……”
經曆過前元暴亂的老臣,不止一位,有人附和道:“此詞一掃前元暴戾之氣,開我大明新朝盛世之華風,可謂今夜之魁首矣。”
一些大臣回想起,那段漢人連名字都不配擁有的黑暗歲月,一時間竟然老淚縱橫。
大殿裏原本歡慶喜悅的氛圍,不知不覺變得沉重起來。
一些年輕的大臣自然是無法理解老臣們的情感的,比如陳堪,再比如沐晟身後沐昕。
二人瞪著眼睛,一臉懵逼。
好好的節日,怎麽還哭上了。
不就是一首詞嗎?
最先開口那位老臣有些哽咽,他朝朱棣拱手問道:“陛下,不知這首念奴嬌,是哪位同僚所作?”
朱棣的臉上也有些感慨,他出生時,恰逢那個動亂時代的末期,彼時朱元璋雖然已經控製了江南地區,但中原大地依舊肆虐在韃子的鐵騎之下。
所以他很能理解這些老臣的心情。
一個民族,從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隻能用數字,二七,一六,重八為名,發展到現在能作出這等華麗的詩詞,其過程之艱辛,唯有他們這些經曆過的人才會懂。
他搖頭:“今日即興應試作詩,紙上並未署有姓名,這首詞是哪位愛卿所作,朕也不知。”
隨後繼續說道:“朕欲定此詞為今夜之魁首,諸卿可有異議?”
一首詞好不好,要看眾人是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