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姐夫在大冠嶺一帶相遇,那裏有許多的堡壘,最大的是‘東堡’。”馬昭接著說道,“大部分都已經荒廢,我們搜索了一部分石堡,沒什麽發現,姐夫說讓我先一步過來聯絡先生,他查看了所有的堡壘再過來。”
隔了兩日,齊野楓領著人手趕到了郴州,或許是他這一組的路線特別,帶回來的消息也最多,一見麵就把完整的記錄和地形圖都交給了荊竺,然後出去跟其他兄弟喝茶敘舊,等候著荊竺的問話。
元朝和明朝新舊交替之時,太祖高皇帝剛剛定都南京,文莊公奉詔從江西進入湘南,協同湯和及楊璟的大軍攻占‘武岡’,戰敗逃跑的元軍從武岡竄入零陵、寧遠一帶,糾集數萬人為禍鄉裏。
湯和大軍一路追剿至舂陵一帶,文莊公在‘大冠嶺’修建了諸多石堡以抵禦暴亂,後來文莊公之子石玉生承襲官爵,那一帶再度發生暴亂,因此又修建了多處石堡以拱衛主堡,總數達到四十八座。
文莊公長孫石午榮生於洪武二十一年,永樂三年承襲官爵不久便辭官歸隱,前些年搬遷至石溪村,之所以選擇石溪村作為久居地,是因為文莊公巡查邊境之時經常在那裏落腳。
荊竺仔細看著記錄,時不時又對照地圖,心中忽然間產生了一個念頭:無論信國公湯和跟石玉生的詐死傳言是否屬實,都有可能安排石午榮接應皇孫,並一路護送到舂陵境內,皇孫是否就藏身於這些石堡之中呢?
因為馬昭和小齊帶回來的地形圖上清楚地標記了許多石堡的位置,單從分布點來看,幾乎都處在從西邊的舂陵侯城往東邊的郴州這二百多裏的跨度範圍。
從他倆的記錄來看,除了石堡,那一帶還有很多的洞堡、寨堡、碉樓,建造的年代跨度也非常大,據說最早的修建年代是隋朝年間,曆朝曆代也進行過重修和維護,在這些標記點附近都聚居生活著村民,自然形成了一個個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