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詩仙那樣。
楊慎左順門之後的生活確實和詩仙李白差不多。
史學家寫到楊慎的時候都難免添油加醋,這小子人緣太好了。
流配路上,每到一處都在飲酒作樂,沒受過什麽苦頭。
張元青也不強留:“拿著手書回去吧,大秦願意通商。”
張元青簽下自己的姓名,蓋上大秦總統府的字樣。
楊慎領了回信,再次朝著張元青拱手:“張兄,仁化的那首詞是張兄所作吧!”
楊家父子是最知道張元青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步的。
張元青嘿嘿笑了:“獻醜了。”
楊慎不再多說什麽,拿著國書向大明的方向走。
人吃土一生,土吃人一回。
在某地見過,一別幾年在另一處又見了,兩人的境地已是天壤之別,時過境遷。
楊慎這些日子在聖城遊**,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國度。
他從未見到有什麽地方,有如此濃厚的煙火氣。
夜晚來臨的時候,家家戶戶都亮起燭火。
不僅每家每戶都有水有火,聽說以後還要有電,將天上的閃電引到聖城來。
楊慎笑笑:“成祖謬論。”
成祖朱棣起義的時候,常常用大風大雨說是天降祥瑞,用來籠絡人心。
楊慎雖然能夠看透其中奧妙,聖城的百姓卻十分相信張元青。
張元青說什麽,他們都會聽。
楊慎不得不佩服張元青的手段,能讓聖城的百姓這麽聽他的話。
街道的兩邊立起白色的電線杆,電線連同每家每戶。
楊慎帶領使團來到城門處的時候,忽然感覺整個聖城亮堂許多。
回頭看,那些路燈亮起白光,燈泡中電舌閃爍,真的是閃電的模樣。
“這!”
老百姓們從家中跑出來,歡呼:“我們抓住了閃電。”
“以後家裏不用點蠟燭了。”
“哈哈,我們有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