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晴朗,正午陽光正毒。
數名衙役,兩輛馬車,停留在通往榕城的官道上,劉墨一行人在一處沿途的村落旁的茶攤裏歇息。
在他旁邊,臨陽知縣何汝大正在品茶。
準確地來說,應該稱其為臨陽城前任知縣。
原來,就在幾天前,黃守仁送來書信。信中提到,讓劉墨動身前往榕城,所製的新鹽,先在榕城販賣。
信中雖未提及原因,不過劉墨也能猜個七八分。
榕城雖小,但其地理位置特殊,是大夏朝邊界最接近邊關駐地最近的一座城市。
邊境城市戰時所影響最嚴重,但和平時期的生意卻是極好,特別是剛剛結束戰亂的特殊時期。
大夏朝與鄰國間的跨國貿易可以說是百廢待興,發展得極快。
正是如此,這才會引起幾位皇子的極大興趣,都將這作為必爭之地。
拿下榕城的鹽道,相當於抓住了江臨經濟命脈,一聽說劉墨已經研製出新鹽。
大夏朝的皇子們,隨即開始動作起來。
這第一件大事,便是摘去了陳知遠的頂戴花翎,永不錄用。
至於是黃守仁支持的皇子做了小動作罷了他的官,還是陳知遠的靠山嫌他辦事不力,已經不重要。
總之,新鹽項目,無形之中替劉墨報了仇。
雖然沒能親手報仇,但也隻得作罷!
第二件事,意圖就很明顯。
吏部一紙調令,調臨陽城知縣何汝大為榕城縣令,即刻赴任。
劉墨跟何汝大有交情,相互配合整治過林淵,整治過周竹山。
這話一紙調令就是明著給劉墨整大靠山嘛。
對於何汝大來說,榕城比臨陽城小不少,看著像是降職,其實是一個考察。
他隻要跟劉墨配合好,提高鹽稅,整治鹽幫,升職加薪分分鍾的事!
兩人都是聰明人,都能看得懂上麵的意思,於是結伴而行,一起奔赴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