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東北大地,遼東大營。
營外旌旗呼嘯,將士刀劍出鞘、整齊列隊,看上去銀光閃閃。
營內烏壓壓跪倒一片,錦衣衛正宣讀聖旨,為首的李如鬆臉上雖還平靜,可一雙激動的手已出賣了他。
“…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朕命卿等即刻出兵朝鮮,揚我國威,令東夷小醜不敢再生賊心,望早日凱旋,朕居城門自溫酒相迎,欽此!”
宣讀完畢,山呼萬歲,李如鬆起身接過,接著轉身領著眾將走出營外,對著兒郎們說道,“古雲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大丈夫立於世間,自當長風破浪,博取身後英名。此番入朝,就是告誡那些小我大明之輩,千百年後,我仍為尊,醉臥沙場,不服來戰!”慷慨激昂。
“大明必勝!”引來一陣此起彼伏的呐喊,久久不息。
此時是公元一五九二年,即大明萬曆二十年秋天,一場浩浩****、載入華夏史冊的大戰即將拉開大幕。
早在當年四月,關白豐臣秀吉便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采用家臣德川家康的提議,以“陸海並進”、“以強淩弱”、“速戰速決”的戰法,水陸並進,進逼朝鮮,先於釜山登陸,一路勢如破竹,五月克王京,六月陷平壤,國王李昖出逃義州,朝鮮亡國在即。
雖得了聖旨,李如鬆仍是不敢大意,先前與倭寇作戰,每次獲勝多是慘勝,加之青藤先生的告誡,東瀛雖小,戰力確是不可小覷,於是也加了幾分小心。
此番入朝,糧草器械先要準備妥當,一應軍需快馬報送經略府,請宋應昌加緊督辦。再有敵情不明,冒然進兵恐有不測,接著反複思索數日後,召集眾將進賬商議軍情。
“此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義州一帶尚未被敵軍攻陷,為免意外,本帥尊上意,已命譚指揮接李昖渡過鴨綠江,暫護於寬奠堡,同時命寬奠堡副總兵都指揮佟養正率領飛騎先渡江到義州附近準備,遇到緊急軍情迅速傳遞,昨日裏回信,說在江沙之地發現約莫五百倭賊騎兵,至於這首戰如何贏敵,倒要聽聽各位的意見。”李如鬆往後一靠,緩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