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思緒,把遇到項羽的事情重新理了一遍。
【在街上遇到六國餘孽,但還沒等我動手,就被一個紫衣少年仗義出手所救。】
【沒想到紫衣少年竟然是楚國貴族項羽。】
【和項羽暢談兩天,發現我們十分誌同道合,都有心懷天下之誌。】
【不過,項羽因為是楚國人,又大仇未報,所以心懷顧慮。】
【不過,我還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事情,最後還是要當事人自己想通才行。】
【我告訴他始皇帝嬴政已死的消息,但他仍然有些糾結。】
【最後因為楚國人的身份,不便多待,就分別了。】
【不過我隱隱感覺,肯定有再見之日。】
寫到這裏,乘風停下筆長呼一口氣。
總算是把心裏想說的全都說出來了。
他不僅思索起大秦的未來。
乘風知道,項羽是一個有大才的人。武能上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定乾坤。
升職就文韜武略,就隻比自己差那麽一點了。
而大秦這樣龐大的帝國,自己雖然身為監國。但也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
所有事情都事無巨細的親自操心。
需要很多幫手來幫自己分擔。
除了扶蘇和李斯以外,項羽就是很好的人選。
因為除了文韜武略以外,乘風最為看重項羽的,還當屬他那一份行俠仗義的勇氣和行為。
畢竟如果隻是文韜武略很好,這一點很平常,許多人都能夠做到。
行俠仗義也很平常,但是這兩點綜合在一起,就不平常了。
俗話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既然心懷大誌,又不忘匡扶弱小,是很難得的。
畢竟很多人得了高官厚祿,就覺得自己高不可攀,做事就隨隨便便,不把百姓放在心上。
這種就是屬於心態出了問題。
如果這樣的官員多了,即使自己推行的政策很好,也落實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