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朗聲念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朗讀中,他的語氣充滿了對賣炭翁命運的感慨。
學生們聽得入神,但有些疑惑。其中一個學生舉手問道:“葉先生,為什麽在唐朝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呢?難道他們沒有煤炭嗎?”
葉秋微笑著回答:“這是因為曆史發展的差異。雖然我們現在有了煤炭的使用,但在唐朝,人們還沒有廣泛地使用煤炭。他們普遍使用柴火,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伐木、燒炭為生。”
一個學生突然提出疑問:“葉先生,詩中說到‘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這是什麽意思呢?”
葉秋點頭讚許地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幾句話描述了賣炭翁在宮中賣炭,但是宮使們卻要強行驅趕他離開,還拿走了他的炭,讓他無法維持生計。而宮使們拿走了炭,卻隻用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綾作為補償,這是對賣炭翁極度不公的待遇。這裏其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士族門閥和權貴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會剝削普通百姓,讓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富麗堂皇的府邸內,幾位門閥士族烤著炭火,聚在一起議論紛紛。他們穿著精致華麗的衣服,圍坐在雕花的炭爐旁,爐子上鍍著金邊,散發著奢華的氣息。火光映照在他們的臉上,透露出一股傲慢和不屑。
其中一位胖墩墩的士大夫抱怨道:“這個楊廣是不是瘋了?竟然把煤炭免費發放給那些窮苦百姓!我們的祖輩們曾經勸他老子不要這麽做,可惜他還是這麽做了。”
另一位中年士大夫接口道:“你說的沒錯,鹽、鐵都是朝廷專營,我們這些有家族關係的才可以經營壟斷生意。煤炭用處如此廣泛,卻免費發給老百姓們,簡直就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