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這樣的話,一切就都解釋通了。
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將相和”是每一個朝代都值得慶幸的事,但是對於君王來說,卻不一定是什麽好事。
一旦將相沆瀣一氣、互相推捧,將極有可能將皇權架空。
不管是康帝也好,還是其他君王也罷,既然是統領一整個國家,就不可能做到事事親力親為。
而這個時候,若是朝堂上軍政勾連,君王很容易就會被蒙蔽,進而導致下麵的文臣武將們被迫以他們馬首是瞻,從而造成皇權旁落的危險。
這也是為什麽曆朝曆代的君王都熱衷於平衡之術的原因。
兩方互相鉗製,誰也無法單獨做大,想要成事就都需要依附皇權,而越是依附,皇權也就越會堅不可摧!
所以在此之前,康帝對於南郡和外戚一直都是比較放心的。
就連章嚴明目張膽的提出讓鄭賈做災地太守,康帝的第一反應也是誇讚,誇讚章嚴以大局為重,在朝政麵前不計較個人恩怨。
為什麽?因為在康帝看來他們兩方是死對頭,絕對不可能暗中勾連。
可是經過寧紹師這麽一點撥,康帝害怕了。
他害怕這件事已經超脫了他的控製,於是從頭到尾把所有事都捋了一遍,同時做出了自己最壞的猜想。
這一切從皇後提出遷南郡士族時就是個局,目的就是在康帝不讓陳廣衛染指關內的前提下,由鄭賈替他去災地。
而後章嚴和鄭賈開始聯合,隻要拔掉嚴闊,再逼反了蠻兵,太守之位自然而然的機會落在鄭賈手裏。
而後鄭賈便可以利用職權,以發糧賑災等方式收攏災地的民心,並控製住從災地到南郡的全部關隘。
一旦時機成熟,或者奪嫡到最激烈的時候。
鄭賈隻要打開關隘,南郡的幾十萬大軍便可**,毫無阻礙的通過災地殺到皇城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