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總衝立刻提拔秦風做火炮營負責監管兵器和維護火炮的官,炮營武司。
秦風發現軍中火炮幾乎全部都是使用了很久而缺乏保養,十門火炮有八門有安全隱患。
張總衝也說火藥炸膛、炮彈打不出去的情況確實時有發生。但是河西邊疆太過偏僻,軍費確實太少,加上各路貪官半路扣錢,送到這裏的根本不夠用。
缺錢、缺專業知識,沒錢保養火炮,也根本沒人懂得如何保養。
在秦風的帶領下,火炮營另辟蹊徑,改造了火炮,在原先火炮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進,去掉了不必要的用料,強化薄弱易損的部件,改變火炮的整體結構。
最終不僅更加方便維護,還大大增加了性能,還節省了不少成本。
經過實彈演習測試,每門火炮精準度大大提高,連續幾輪射擊,故障率為零,敦煌火炮營的戰鬥力一下子比原來強了一倍有餘。
幾天後,前方烽火狼煙四起,吐蕃來襲。
大周普及了火器火炮之後,吐蕃曾經大舉進攻過敦煌一帶,被西涼軍的火炮打得落荒而逃,吃了大虧,從此以後吐蕃從不大舉進攻河西地區,而是將隊伍拉開變得特別分散,通常以小股部隊襲擾,增加機動性以躲避火炮攻擊。
敦煌火炮營雖然炮多,但是對於這種小規模遊擊部隊,火炮還是發揮不了什麽作用。
此時來襲的正是幾支分散的遊擊小隊。
這幫人十分精明,士兵與士兵直接間隔極大,行進方式毫無章法,以襲擾的方式對敦煌城牆和設施進行破壞。
以火炮攻擊他們,最多炸傷兩三人,以弓箭火銃攻擊則更難命中,而要出城迎戰,他們又會立刻逃走。
敦煌一直在修城牆,就是因為吐蕃人經常來搞破壞。
秦風據此想了一些應對措施,先在城外挖掘陷阱,深挖大坑,再以枯草木條覆蓋,以沙土掩蓋,挖坑的區域事先做好標注,等到吐蕃人再次來襲,隻需讓火炮往沒有坑的地方射擊,即使不能射中,也可以將吐蕃人逼至陷阱區域,大大限製吐蕃人的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