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楊勇的心境處在欣慰與遺憾的交織之中。
楊勇高興地看到,由於毛澤東覺察到"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野心,決定在周恩來生病期間,鄧小平主持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日常工作;新組成的軍委常務委員會,葉劍英主持軍委日常工作。鄧小平、陳雲、葉劍英進入中央領導核心,國家和軍隊的形勢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
看到太陽正在驅趕烏雲,共和國的天空露出曙光,楊勇的喜悅溢於言表,身體健康也有好轉。在深入邊防部隊、大力推進戰備工作的同時,還按照鄧小平的要求,以很大的精力指導軍區部隊的作風整頓和精簡整編工作。但是,當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體製改變的問題被重新提起時,楊勇犯難了。
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是根據毛澤東屯墾戍邊的命令,於1954年抽調解放軍1兵團、22兵團和民族軍的10個建製師與新疆軍區後勤部下屬生產部隊組建的。這支由王震首任司令員兼政委的生產部隊,按師、團(場)、營、連序列編成,是一支不拿槍的準軍事部隊。團以上領導幹部中,主要是紅軍、八路軍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同誌。營連幹部和第一代屯墾主力,都是脫下軍裝的老戰士。這支龐大的屯墾部隊,整體戰鬥力不遜於任何一支拿槍的部隊。
生產建設兵團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人的高度重視。成百個團場,幾千個連隊,上百萬員工,在大漠戈壁安營,在千裏邊境屯墾。他們用磨出厚繭的雙手,在天山南北的廣袤荒漠上托起了碧野綠洲,把亙古無人的原始大地變成了塞外江南。20多年的實踐證明,已經發展到230多萬人的生產建設兵團,不僅是新疆安內攘外的核心力量,更是開發建設的骨幹力量,其組織模式、產業結構和曆史貢獻,可謂史無前例,世無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