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師遭受重創後,於1938年初,渡過黃河,在陝北綏德補充休整。
十七師和一般的國民黨軍隊不一樣,它的師長趙壽山非常讚同共產黨的主張, 它的中下層軍官中有將近一半都是共產黨員。因為十七路軍與八路聯係緊密,而被人們稱為七路半。
楊虎城曾經說過:我們十七路軍的槍最雜,什麽樣的子彈都能用上,可是像八路軍這樣的爛杆子槍,比起我們還差得多,可就能打勝仗。所以,那時候, 十七師,甚至整個十七路軍,都對紅軍和八路軍的戰鬥力保持敬意。
在陝北,十七師的兵力得到了補充,並從八路軍那裏學到了很多遊擊戰的打法。他們仿照八路軍的戰鬥編製,每個營組織一個武裝便衣隊,編製為三個班, 每班12人,設立正副班長各一名,主要任務是襲擾日軍後方,刺探情報,破壞日軍交通,鏟除鐵杆漢奸。這些人晝伏夜出,出沒無常,來去無蹤,讓日軍和漢奸膽戰心驚,他們稱武裝便衣隊為夜貓子,老百姓則笑稱“夜裏混”。
武裝便衣隊有時候會與日軍遭遇,如果能打過日軍,就發動突然襲擊。如果打不過,就迅速脫離戰場,所以傷亡極小。即使這12個人的隊伍,也嫌行動不方便, 他們化整為零,各自執行任務,任務完成後,再在指定地點會合。而每十天,武裝便衣隊向營部報告一次行蹤;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匯報的間隔時間又能夠隨時伸縮。這種靈活機動的戰法打法,十七師此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讓他們大開眼界。
十七師在陝北得到了短暫休整後,又東渡黃河,深入敵後。袁啟亞清楚地記得, 1938年3月中旬的一天,他們中下級軍官接到了通知,在山西省高平縣的下馬遊村集合。那天,他見到了彭德懷將軍。
彭德懷穿著棉布大衣,戴著棉帽子,中等身材,麵容清瘦,他操著一口地道的湖南口音,向十七師的軍官們講解遊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