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萬男兒血

第五章 3000壯士跳黃河 第一節 黃河魂

這是西北大學教授張恒所著的一部作品的名字。

張恒這些年來一直穿梭於中條山中,打撈這段幾乎被人遺忘了的曆史。他在山西省芮城縣陌南鎮坑南村尋訪到一名當年九十六軍—七七師老戰士的兒子張鐵錚,他的父親叫張道生。

張道生少年時代,考上了馮玉祥開辦的西北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是李興中。1933 年,張道生參加了馮玉祥和吉鴻昌組織的民眾抗日同盟軍。後來,同盟軍被蔣介石收編,張道生不願被人低眼下看,就離開了同盟軍,回到河南老家務農。後來,因為家鄉遭了水災,又來到山西省芮城縣陌南鎮坑南村居住。

1938 年秋天,一七七師開到了中條山中。有一天,部隊行軍,經過坑南村,張道生當時正在地裏幹活,突然看到軍隊中有幾個自己在軍校的同學,異常高興。大家正在交談的時候,當年的軍校校長,現在的一七七師師長李興中騎著馬過來了。他看到張道生,就跳下馬,對著他說:“國難當頭,作為軍校學生,不參加抗日,而留在家中,實在沒出息,不應該。”李興中說完後就離開了,而這句話卻在張道生心中掀起了萬丈狂瀾。

張道生從同學口中了解到,他當年在軍校的大隊長賈振中,現在也在軍中。賈振中當時擔任一七七師—〇五八團團長。張道生一見到賈振中,就急切要求拿槍打仗。賈振中說:“現在不需要你打仗,部隊剛來這裏,人生地不熟,老鄉不了解,你是本地人,又有文化基礎,就在劇團裏做宣傳工作吧。”

那時候的劇團,其實就等於宣傳隊。人員最多的時候有四五十人,有的是從部隊抽調的有特長的戰士,有的是淪陷區的青年學生。每到一處,劇團就向當地群眾宣傳抗日,主要形式有大合唱、快板、小相聲、地方小調等,演唱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保衛黃河》《鬆花江上》等等,而快板、相聲等節目,則是自編自演。那時候的農村沒有娛樂活動,所以,劇團每到一處,都是人山人海,被圍得水泄不通,他們就趁機宣傳抗日,號召青年當兵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