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興兵,目的在於占領茅津渡,強渡黃河,進而進占西北。第四集團軍堅守, 目的也在於力保茅津渡不失,讓日軍陰謀無法得逞。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黃河南岸,與茅津渡隔河相望的,有一座城市叫做三門峽。其實這座城市是上世紀50年代,因為興修黃河大壩而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因為這座大壩,我的家鄉50萬人被迫走上了遷徙之途,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而在抗日戰爭時期,黃河南岸還沒有這樣一座城市。
然而,那時候黃河岸邊的人也在說三門峽,他們口中的三門峽不是城市的名字,而是關口的名字,這個名字來自一個傳說。
茅津渡古今都是戰場,都是兵家紛爭之地,都是戰火彌漫之地。過了茅津渡, 便為崤山。如控製崤山,則可東控河南,北製山西,西進陝西。茅津渡實為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一鎖扣三省。
相傳遠古時候,水神河伯與共工在茅津渡大戰,河伯發威,一聲呼喝,黃河暴漲,洪水滔天,蒼天之下,厚土之上,濁浪排空,百姓麵臨滅頂之災。共工見狀, 手執板斧,從天而降,在茅津渡連砍三板斧,洪水沿著三道縫隙分流直下,百姓轉危為安,這三道縫隙就是黃河中遊著名的人門、鬼門、神門,這三門則被當地人稱為三門峽。
三門峽水流湍急,飛瀑之下。黃河岸邊的人都說:“到了三門峽,人就沒救了。” 意思是說,如果人落入黃河,順流漂到三門峽,那就隻能是死。
我在後麵還會寫到三門峽。
當年,堅守茅津渡的是三十八軍十七師九十七團,團長李維民,是黃埔四期生, 英勇善戰。日軍曾在6月2日淩晨偷襲過茅津渡,陣地一度告急,李維民親手拿過一挺機槍,向著日軍掃射,終將日軍擊退。
此後,日軍發動過十餘次進攻,都被李維民團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