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寅正,驪宮通往長安的秘密地道內。
一隊又一隊緊急征召而來的歸義軍左墨離都軍士,正疾速朝長安城前行。
兵刃鐵衣摩擦撞擊的金屬聲,以及鏗然而又急促的踏靴聲,回響在隧道中,相互編織成肅然殺氣的樂曲。
杜慎言在隊伍右側走著,左手緊緊按住矢壺。
額頭沁出的汗水,沿著頭盔的護耳滴下,悄然落在項頓和披膊上,在火把的映襯下折射出鐵甲晶瑩的光亮。
全軍出擊雖然是他的提議,但即將到來的孤注一擲的以命相博,還是讓他脈搏抽搐般狂跳。
腦子也隨著脈搏跳動的頻率爆發出一陣又一陣地悸動。
緊張、興奮和激動,這些紛至遝來的情感,讓杜慎言渾身上下都跳了起來。
但這內心的波瀾,絲毫不影響杜慎言沉穩如山的外在形象。
在“同期辨物”能力的加持下,他的定力和城府,早已遠遠超越了他的年齡,甚至遠遠超越了如白居易般久經世事的長輩。
泰山崩於前而不為之動的外在氣場,讓左墨離都的將士們,對這個如神話般存在的年輕節度使,又多了幾分敬意。
李昂和白居易,不聽杜慎言勸阻,也隨著大軍一起進發。
杜慎言當然知道,這是李昂對自己並未百分百信任,故而仍然不願把現有的軍力完全交給他掌控。
但是在得到李昂和南衙高層絕對不插手軍事行動的現場指揮的保證後,杜慎言心裏也就不再理會此事了。
“畢竟,日久見人心,總有一天,他們會知道我的赤誠!”
杜慎言聳聳肩,自我安慰道。
杜慎言注意力又放回到了眼前,他目光所及,是左墨離都長長的行軍隊伍。
在上千軍士所舉的無數火把點綴下,眼前的這支隊伍宛若一條巨大無比的火龍,在黑夜中昂揚奮進,氣勢恢弘,爆發出古老而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