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末第一狠人

第八章 武力出政權

少看南明史,多活好幾年。

朱閬自然知道南明不過堅持了區區十八年就滅亡了。

但最後敗亡並非由於軍事力量不足,或者法統不興,而是由於大明開國就存在的一個痼疾。

文武之爭!

朱重八在抗元義軍中異軍突起,大敗陳友諒,建立大明,靠的就是軍事上的成功。

但他也深知槍杆子裏出政權,自己開國成為皇帝,不再是草莽武夫,立場就發生了轉變。

此時如果民間依舊尚武,除了地方上不好治理,一但有天災人禍,皇帝自然成為將來被攻擊的對象。

設立衛所,固然是為了在不打仗時讓士兵能從事農業生產,減輕軍費負擔。

另一方麵也是把軍戶固定在土地上,不得擅自流動,大大降低反叛的風險。

同時舉國上下,重文輕武。

朝堂之上,文官麵前無武官,文官為尊。

身處鄉野,隻要熟讀經書,參加科舉,就可以改變人生,加入體製,成為新一代文官,升官發財。

二百多年下來,這種重文輕武的風氣昌盛,當兵的待遇越來越差,又不能轉變命運,世世代代代被固定在衛所。

普通百姓不再尚武,個個讀書趕考,也滋生了龐大的公務員係統。

崇禎駕崩後,五個自立監國的政權,依然扔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把持大權的,卻仍是那些文臣武將,結黨內耗,硬是把有生力量全部消耗在內鬥上。

用在抗清上的力量,不足十之一二。

南明之所以失敗,並非清軍有多強大,而是沒有集中力量對外。

現代人想起來,覺得嘉定十日,揚州三屠,清兵如狼似虎,明軍定是畏清如虎。

但實際上,甚至在朝廷內部,也並沒有多少畏清情緒。

大家都有個共識:

大明軍力強盛,不管誰領軍,隻要出征抗清,必然能扭轉乾坤,成就一番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