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隆武這一生坎坷的經曆,隆武比起其他藩王尤其顯得出類拔萃。
可惜隆武皇帝的上位是依靠鄭芝龍,手中沒有自己的班底,如此主弱臣強的局麵,還碰上清軍強大的軍事壓力,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幾乎相當於是一個傀儡皇帝,完全被鄭芝龍架空,經常被鄭芝龍左右。
隆武皇帝一直想北伐,偏偏鄭芝龍北伐的意願很弱,甚至一直想投降清朝。
隆武皇帝左絀右支,勉強支撐一年,在鄭芝龍主動放開關門,讓清軍攻入福建的情況下,隆武皇帝禦駕親征,死於汀州。
其實相對於魯王來說,朱弘棟更看好這位隆武皇帝。
可惜,比起隆武皇帝,朱弘動更看好他自己。
曆史早已證明,哪怕隆武皇帝再如何艱苦卓絕,再如何動心忍性,再如何富有大誌,也沒能得到機會展現他的能力。
一個被曆史局限住的人物,很難突破他自己所在的時代,朱弘棟不覺得南明存在那種能夠逆轉大勢的英雄人物。
這個時代唯一的變數就是他自己,隻有他才有可能扭轉韃子占據天下的趨勢。
朱弘棟與朱大典聊了半天,大致問清楚朝廷裏哪些大臣傾向於接受隆武皇帝的條件,哪些大臣表示抗拒。
朱弘棟非常意外的得知,抗拒隆武皇帝條件的大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居然是張國維。
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朱弘棟發現,張國維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
沒想到在去監國號這件事上,張國維居然是最堅定的反對者。
通過朱大典講述去年兩邊紛爭的始末,朱弘棟發現,其實魯王自己也不願意去監國號。
而宋之普去年就傾向於同意隆武那邊的條件,今年同樣如此。
朱弘棟通過與朱大典仔細詳談,發現挺有意思。
這些高層政治人物,他們在遇到每一次重大政治事件的時候,觀點聚散離合,變化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