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皇城裏的昏暗與絕望不同的是,此時大興城外飛齊軍大營裏燈火通明。戰事還在繼續,各路將領都還在陣前督戰,帥帳裏隻有飛齊軍大元帥張齊元和軍師宋金德,張齊元端坐在帥位上,認真的聽著宋金德關於當前情勢的分析。飛齊軍上下都知道,張齊元總是坐著,很少站立。從這位張大帥的麵龐上看,確是一位英武非常之人,已近半百的他仍然目光如炬,不論大事小情總能洞悉微末,行事沉穩又俠義豪爽,但身形卻矮小單薄,因此,總是坐於高凳大椅上,就連他的坐騎也比其他人的高出一截。而他眼前這一位年不過四十的軍師,在飛齊軍中也可謂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了,不僅張大帥對他言聽計從,眾將領對他也是恭敬有加,他平日裏總喜歡從上到下一身素服白衣,這也許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一身白衣不示張揚,又能讓他在一片土黃號服的飛齊軍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中等身材有些微胖,高鼻細眉,眼小卻有神,性情相當沉穩,軍中議事時,常常若有所思而不發一言,而每每設計必是眼光獨到、切中要害。
十年前,張齊元還是大津朝西北玉門鎮的總兵。後來,西北蝗災迭起,玉門鎮所在州縣流民四起,朝廷救災不及,便下令讓流民可四散求食,但其他州縣卻拒絕災民入境,因之激起了民變。張齊元趕忙領兵平亂,乘機擴大了自己的地盤。於是,他便有了割地自雄的心思!自此,他不再服從朝廷的號令,甚至還自稱“飛齊大帥”與大津皇帝分庭抗禮!
乾聖帝自然不會聽之任之,然而,數年間王師西征,終是糧草不濟而鞭長莫及!隻是五年前朝廷引西南精銳蠻兵,與張齊元大戰於西原城,飛齊軍大敗虧輸,人馬損失殆盡,張齊元身邊也隻剩十餘騎親隨,幾乎僅以身免。落魄之時,偶遇屢試不第的秀才宋金德,二人一拍即合,定計東山再起。不久張齊元收得流寇孫望庭部眾兩萬人馬得以死灰複燃。從此,在宋金德全力輔佐下,飛齊軍招降納叛,齊集各方流寂,很快發展到號稱百萬人馬!坐擁西北兵指大興城,一路銳不可當、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