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和丁奉兵分兩路,分別從淮河流域以及南陽盆地東西大迂回大包抄洛陽城,沿途所經過的曹魏地方,雖然司馬氏兄弟嚴加命令死守,但是有道是縣官不如現管,
各地太守都略微抵抗一下就納城投降,甚至有的在吳軍還沒有來的時候,就早早地大開城門,擺好樂隊迎接吳軍。
這讓諸葛恪感到十分得意,此時北伐的時機看來真的是天命所在,不然怎麽天時地利人和都這麽向著東吳?
一想到自己要建立不朽功勳,名垂青史,諸葛恪就不由得飄起來了。
作為諸葛家族的後起之秀,諸葛恪一直對父親諸葛瑾默默付出,任勞任怨感到不屑一顧,對於叔父諸葛亮寄情山水,不關心軍國大事也不可理解,
論聰明才智,叔父諸葛亮相比較號稱鳳雛先生的龐統還高一籌,但是人家龐統已經做到了蜀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反而叔父雖然是吳王的妹夫,但是從不在幕府裏麵謀得一官半職,隻有在危急存亡的時候,他才會被迫獻計,
對於這種置身事外的做法,諸葛恪雖然很尊敬諸葛亮,長大以來也多賴諸葛亮指導和教誨,但打心底裏仍然不讚同叔父諸葛亮這種大隱隱於市的做法。
大帳的簾子被掀起來了,一個親兵走了進來道:“將軍,司馬師來信。”,這一聲打破了諸葛恪的沉思和回憶,他哦了一聲,然後一邊揮手示意親兵退出去,一邊接過來自己打開看。
看了幾行之後,諸葛恪哈哈大笑道:“往日裏聽說司馬懿是一個老奸巨猾,足智多謀的大魏能臣,想來虎父無犬子,沒想到司馬師也向我求饒了。看來曹魏覆滅,就在旦夕之間。”
參將問道:“諸葛將軍,司馬師信裏麵說了什麽?”,諸葛恪笑道:“我指揮大軍北伐以來,北方的百姓和州府郡縣守城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