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鄧艾被司馬炎一道聖旨解送回長安之後,鍾會就順勢接替了大將軍職位,總領晉軍所屬兵馬,
鄧艾的舊部當然也包括在內,司馬炎為了安撫鍾會,也不斷地褒獎他,一時之間,鍾會感到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
晉軍自從鄧艾失利之後,一蹶不振,尤其是原來鄧艾的舊部,本來是抱著九死一生的態度,翻過懸崖峭壁,直逼成都,
功名富貴就在眼前,可謂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但是偏偏在這個時候,諸葛恪竟然捷足先登,
不僅從戰略上宣告了鄧艾偷襲的失敗,而且也從心理層麵徹底摧毀了晉軍的士氣,打仗打得就是精神勁頭,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司馬炎沒有處決鄧艾,隻是把他關在天牢裏麵,令人嚴加看管,鍾會原本以為司馬炎會重重的治罪鄧艾,但是後來發現鄧艾除了坐牢,並沒有受到處決,
心裏麵多少感覺不踏實,留著鄧艾早晚有一天,還是用來平衡他鍾會的,自古以來,帝王知道就是最講究平衡術,作為從小就聰明過人的鍾會,如何猜不出司馬炎的心思?
有鑒於此,鍾會開始磨洋工,在晉國天子司馬炎數次催促之下,總是以糧草補給,軍事訓練不足為由,延緩開戰日期,
但是打仗打的是糧草銀子和人口,晉國自從取代了曹魏之後,戰事頻仍,百姓還沒有恢複到戰前的水平,稅收也不足,因此後方非常吃緊。
眾官員開始有人彈劾鍾會,說自從鄧艾被罷職之後,鍾會就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現在拖延著不進攻,一定是妄自尊大,故意磨洋工,其心可誅,不可不察。
司馬炎自然不是一個糊塗蛋,對於前方的一舉一動,也是有自己的細作的,但是眼下晉軍全指望著鍾會帶兵打仗,還不能把他得罪了,不然反戈一擊,誰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