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嬴政算是一個好皇帝,隻是名頭不怎麽好。
曆史上,焚書坑儒本應該就是兩件事。
事情的內容也不像是詞語字麵意思上這般簡單。
所謂焚書,本就是兩大學派之爭,師古還是師今,這是一個極具哲學氣息的問題。
無論放在哪一個時代,都是值得討論的對象。
但爭論尚可,斷然不可挑釁帝王權威。
當時深得嬴政信任的儒家和法家就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麵的爭論。
始皇帝原本是秉著看戲的心思去對待的。
無論這場爭論誰勝誰負,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搞學術,搞文化,有衝突才能進化。
可仆射周青臣卻上了頭,爭辯之餘,竟然將話頭給引到了始皇帝的身上。
他甚至和同伴一起,說什麽要恢複分封製度,提出一大堆古道理。
始皇帝當時沒有說什麽,但回到自己寢宮之後,還是看出了其中的問題。
一開始,他也沒想到焚書這般極端的操作。
李斯在一旁提議,按照法家學說,世界非黑即白。
若想要新製度的存在,就必須將舊製度的一切都給毀滅。
再三思索之下,嬴政還是決定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將天下一切反對的書籍全部給燒毀。
但這一舉動,也是讓世間記住了他的威名。
而坑儒,說起來就更加冤枉了。
所謂儒,並不是指的儒士,在大秦帝國,還沒有焚書,就已經開始的坑儒。
嬴政自上位之後,一直在追求仙藥,試圖長生不死,而特意修建的祭壇給方士做法煉藥。
生老病死乃是人間常態,想要長生根本就無法實現。
可始皇帝開出的高價酬勞,依舊是吸引來了一批膽子極大的人。
他們一邊以尋求長生不老藥為借口,一邊四處斂財。
但是,嬴政的錢卻不是那麽好賺的。
皇帝的耐心有限,很快就到了交藥的日期,方士們自知死期將到,就帶著錢財開始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