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生長在邊關城市的百姓,原本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們就算是想走也走不出這個地方,畢竟古代的車馬很慢,有錢人家想要搬家還得老費勁了,那就別說普通人家了,更何況他們連肚子都餓著,談何搬家?
更何況朝廷也不會讓邊關的百姓大量的流失,諸多原因,他們隻能留在這裏,雖然每天提心吊膽,但他們還是努力的活著。
這便是普通老百姓的無奈。
所以罪魁禍首就是韃靼瓦剌!
如果把他們徹底的解決了,那邊關的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現在朱瞻基終於明白朱棣為什麽要屢屢出征了。
除了為自己洗清罪名,利用功勞蓋過罪過以外,就是想讓大明徹底的安定下來。
想要讓大明的子孫後代永不遭受戰亂之苦,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韃靼瓦剌徹底的消滅,從而邊關百姓不再受到掠奪,他們就能放心的耕種。
倒也不是朱瞻基菩薩心,而是現在這種場景看著確實讓人心酸,處於和平時代的他何曾幾時有見過這種局麵?
十幾歲的孩子穿在身上的衣服雖然髒兮兮的,但是一張臉蛋卻顯得格外的幹淨,生怕被主人家嫌棄。
年近七十、頭發發白的老婦人,這般年紀應該待在家裏帶著孫子,享受著天倫之樂,但是這個年紀的他也隻能坐在路邊的石頭,不知道從哪裏找來一塊木頭疙瘩,上麵寫著七文。
本該成為家庭主婦的中年婦人,也同樣擼起袖子坐在路邊,看到過往的行人,就吆喝幾句,逢人就說這這本事好,燒火做飯,織布紡車樣樣精通,極力的把自己推銷出去,有些人生病,甚至還帶著幾歲的孩子。
沒辦法,在這個時代,到了這個年紀通常都有孩子,而且孩子並不大,也就五六歲的年紀,總不能把他丟在家裏吧。
這個年紀的孩子根本就不懂事,要是把孩子丟家裏,指不定回去就找不著了,更何況是在邊關這種地方,隨時都有可能遭受到敵軍的襲擊,他們就更不可能把孩子放家裏,所以哪怕是工作也是拖家帶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