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臉上出現了濃濃的殺意:“這群白眼狼,就應該把他們趕盡殺絕,爹,啥也不說了,您要是要出征,我第一個替您扛著大旗。”
趙王從小就在軍中長大,自然也有著一定的血性,麵對韃靼瓦拉這種挑釁他是最不能忍受的。
“老三,有你這句話,爹就放心多了,不過現在大明的情況你具體也清楚,有空多和你大哥講一講。”這也是朱棣今天讓趙王過來的目的,多找一個人幫忙說服朱高熾。
朱棣,漢王和趙王都是主戰派,但唯獨當朝的太子朱高熾是主和派。
當然這也說不上誰對誰錯。
朱棣之所以想大動幹戈,就是要徹底的一勞永逸,讓大明的子民可以安心的生活和發展。
而朱高熾的想法也沒有錯,戰爭那是殘酷的,戰爭拚的就是消耗,幾十萬的人馬,人吃馬嚼的,那可是巨大的消耗,特別是行軍打仗所需要的各種武器和糧草,那都是勞民傷財的,還有在戰場上丟了性命的將士,他們的安撫費也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這些都需要由大明的國庫來支持著。
如果朱棣前兩次沒有出征,大明現在的國力絕對是妥妥的,但是連續兩次戰爭的消耗,大明的國庫基本已經見底了!
如果堅持還是要出征,會造成大明經濟受損,國家財政赤字,各種勞民傷財。
雙方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說誰對誰錯,隻能說誰說服了誰。
朱棣也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才感覺到非常的糾結。
當然,如果老大朱高熾支持,那就能全民一條心,朱棣也能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可惜事與願違……
上一次出征的時候,朱高熾就已經帶著滿朝的文武上諫,讓朱棣很是頭疼,這一次再來,估計也不好弄。
雖然朱棣是帝王,但帝王有時候也要聽取文武百官的建議,一味獨斷專行,也是不行的。